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人才队伍 | 创新团队 | 正文
人才队伍
创新团队
谷子杂种优势利用与分子机理研究山西省科技创新团队
发布时间:2017-07-19     文章来源:管理员      浏览:

1.团队名称:谷子杂种优势利用与分子机理研究山西省科技创新团队


2.研发方向

(1)谷子优异不育系和抗除草剂恢复系种质创制;

(2)谷子抗除草剂强优势杂交种选育;

(3)谷子杂交制种技术与简约化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4)谷子杂种优势分子机理研究;

(5)谷子杂交种产业化开发。


3.依托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


4.依托平台和基地


5.团队简介

本团队以山西省农科院谷子所为依托单位,以国家谷子改良中心长治分中心为创新平台,联合高粱所、经作所与沁州黄小米有限公司共同组建,开展谷子杂种优势利与分子机理研究。团队成员共15名,其中正高3名、副高4名,平均年龄41.4,团队结构合理(45岁以上5名,35-45岁6名,35以下4名),方向互补(应用研究人员9名,基础研究4名,开发2名),基础扎实(博士2名、硕士8名)、经验丰富(国家和山西省谷子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3名)。谷子所、经作所和高粱所自1989年联合攻关已25年,育成谷子杂交种及常规种22个,累计推广面积400余万亩,创社会效益5.6亿元;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SCI收录8篇;与山西沁州黄小米(集团)合作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多年;与山西大学、山西农大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团队形成了产学研合作模式。


6.团队带头人简介

王玉文,男,1962年9月出生,山西省长治县人,大学本科,正高,谷子杂优课题组主任,山西省谷子杂优协作组主持人,本创新团队带头人。1998年以来,主持省攻关项目5项(编号:981007,041005-1,041005-2,20090311006,20130311005-1)、国家成果转化项目一项(编号:2009GB2A300042)、省成果转化项目1项。主持选育和参加选育谷子新品种5个,获省部级以上奖励成果6项。参加编写论著1部,在《中国农业科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2014年评为山西省长治市学术技术带头人。


7.团队人员构成情况


8.团队形成背景

山西省农科院谷子研究所、高粱所、经作所自1989共同组建山西省谷子杂优协作组联合攻关至今25年,是本创新团队的主要形成基础,协作组以王玉文研究员为组长,先后承担了山西省科技攻关项目和省农科院攻关等多个项目联合研究,主要开展了谷子不育系、恢复系及杂交种选育研究与制种技术、栽培技术等栽培技术研究,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谷子杂种优势利用配套技术体系,选育出16个高异交结实的高度雄性不育系和一大批抗除草剂优质恢复系,选育并通过省认定谷子杂交种3个,突破了杂交种生产栽培瓶颈技术,使不育系繁种产量达60公斤/亩,制种产量达120公斤/亩,满足了杂交种子商品化生产要求,基本上解决了杂交种选育、生产、推广各环节关键技术。

通过联合攻关,在谷子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杂交种生产中仍然存在技术落后、育成的强优势杂交组合较少、杂种优势分子机理了解甚少等诸多问题。为此,需要在前期研究基础上,组建谷子杂种优势利用与分子机理研究创新团队,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开展谷子杂优势分子机理研究,加强抗除草剂强优势杂交种选育,完善杂交制种技术和简化栽培技术研究,提升我省谷子杂优利用研究水平,解决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9.团队产学研合作情况

本创新团队以山西省农科院谷子研究所为依托单位,以国家谷子改良中心长治分中心为创新平台,联合山西省农科院高粱研究所、山西省农科院经济作物、山西沁州黄小米(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组建。山西省谷子杂优协作组(山西省农科院谷子研究所、高粱研究所和经济作物研究所于1989年联合组建谷子杂优协作研发至今已25年)为本创新团队的成员构成基础,通过与山西沁州黄小米(集团)有限公司联合进行品种示范推广,充分利用和整合了我省谷子杂优育种研究相关学科的科研和推广人才。近五年来,选育并经省认定谷子杂交种3个、优质常规种19个,引进和培养博士2人、硕士6人,团队核心成员刘永忠研究员、王军博士分别与山西农大、山西大学生物工程学员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山西省农科院谷子研究所、高粱研究所和经济作物研究所三个依托单位共建示范基地5500亩,与山西沁州黄小米(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多年,累计示范推广杂交种和常规种面积达400多万亩,获社会经济效益约5.6亿元。团队形成了良好的产学研结合模式。

国家谷子改良中心长治分中心

山西省农科院谷子研究所实验田

山西沁州黄小米(集团)有限公司基地


10.团队科研成果及其转化应用情况

在基础研究方面:王军博士研究团队主持承担了山西省自然基金项目1项——“谷子SSR(EST-SSR)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编号:2012011032-1),完成了谷子高度雄性不育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以骨干不育系高146A为主要研究材料,以“高146A×K103”杂交组合F2分离世代为研究群体,采用SSR标记方法,将高度雄性不育主效基因定位于第VI染色体上,与标记b234的遗传距离最近,遗传距离为16.7cM(《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2013),为了进一步搞清高146A不育特性的遗传特性,该团队以“高146A×K103”杂交组合F2分离世代为研究材料进行了遗传图谱构建(《中国农业科学》,2014),不育性状QTL定位工作正在进行;郭二虎研究员作为主要研究人员之一,参与完成了国际上第一个谷子单倍体型基因组图谱的绘制工作,相关文章发表在国际著名杂志《Nature Genetics》上;赵晋峰博士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谷子基因组中鉴定出7个与干旱胁迫相关的候选CBL 基因, 命名为SiCBL1-SiCBL7(《作物学报,2013》),基因相关功能验证工作正在开展中;在谷子杂种优势分子机理研究方面,王军博士研究团队以谷子苗期根和叶为主要研究材料正在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在应用研究方面:本团队成员围绕谷子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已开展了25年的艰苦攻关,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谷子杂种优势利用配套技术体系,在不育系和恢复系的选育、杂交组合选配及制种技术等方面均取得了突破,在科学界和生产上均得到了认可。近五年来,团队主持和承担了山西省攻关项目“谷子杂交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和省攻关项目“抗除草剂谷子杂交种与优质常规种选育及化杀间苗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等多个项目研究,育成谷子杂交种3个和谷子常规新品种19个,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4项。

在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本团队主持和承担国家和山西省成果转化项目多项,其中,长农35号、长农38号、长杂2号和长生08等谷子新品种先后列入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晋谷32号、长0301和长农36号等谷子新品种先后列入山西省财政支农项目。团队成员所育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400多万亩,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长杂2号、晋谷49号和晋谷50号等三个谷子杂交种,累计推广面积200多万亩,创社会经济效益达3.6亿元。

近5年来,团队成员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国级40余篇,在《Nature Genetics》,《Gene》和《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等SCI收录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6篇。

长杂2号谷子杂交种

晋谷49号谷子杂交种

晋谷50号谷子杂交种

长杂2号示范展示

长杂2号大面积示范推广照片


11.团队研发目标及团队建设目标与计划

团队研发目标:该创新团队以谷子杂交种选育为主攻方向,将基础理论研究和生产应用技术研究相结合,在建设期内团队拟完成如下研发目标:获得一批优质异交结实不育系、抗除草剂恢复系和抗除草剂强优势谷子杂交种;集成一套杂交种简约化栽培技术模式;培植完善的谷子抗除草剂强优势杂交种选育体系;开展谷子杂交种与亲本苗期根叶基因表达差异分析,克隆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同源比对与功能推测,探究差异表达基因与杂种优势关系,构建杂种优势分子机理研究平台;建立谷子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田间试验相结合的选育平台。

团队建设目标:依托并升级现有科研平台和基地,三年内建设亲本繁殖基地500亩,建设杂交制种基地1.5万亩,建成杂交种简约化栽培技术中心示范基地3000亩以上;强化人才梯队建设与人才培养,建设期满,力争培养省科技领军人才1-2名、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3名,培养或引进硕士或博士3-5名;促进产学研合作与国内外科技交流,每年支持1-2人次出国培训或联合研究,组织1-2次国内学术交流会议,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40-50人次。

在三年建设期内完成如下团队建设计划:1、建成国内一流的谷子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科技创新平台;2、培植完成以项目为核心培养谷子创新型人才的运行机制;3、建立完善的抗除草剂杂交种配套简化栽培技术模式;4、培植完善的谷子抗除草剂强优势杂交种选育体系;5、以谷子苗期根叶为研究材料,获得差异表达基因并分析其功能,搭建杂种优势利用分子生物学研究创新平台。


12、团队举办的重要活动

2016年5月30日,由谷子杂优课题组牵头,在谷子所召开了“谷子杂种优势利用与分子机理研究”山西省科技创新团队学术报告及研讨会。特邀国内知名专家国家谷子糜子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刁现民研究员、唐山师范学院刘正理教授做学术报告并指导工作。

电话:0355-2204000  传真:0355-2204000  邮箱:sxnkygzs@163.com  

地址:山西省长治市潞州区漳沂西路科研巷2号  

版权所有:山西农业大学谷子研究所